为什么鼓励可以重塑一个职场人?
大家好,我是煎鱼。
最近在看书的时候看到了一句很经典的话:“重塑一个人行为最好的方式是鼓励”。平时我在多个领域的不同图书、不同面谈场合都能听到过不同的诠释。
可惜的是作者大多都没有指出是 “心理学” 的范畴,都只是表示应该要这么做,没有表示为什么,没有讲解来源,传播的信息非常的 3.5 手。
为此特意咨询了身边的一个心理学科班大佬,自打我认识她以来,每次开会都能看到她点头表示肯定,在我的记忆中非常深刻,非常有意思。
与她咨询过后,得出对应的是理论是 “皮格马利翁效应”。今天就进一步展开来简单学习、思考一下这为何物。
背景
皮格马利翁效应,又称毕马龙效应、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,是指人(通常是指孩童或学生)在被赋予更高期望以后,他们会表现的更好的一种现象。
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·罗森塔尔和雷诺尔·雅各布森对此进行了研究。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,假设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加强,学生的表现也会相对加强。
实验
在罗森塔尔的实验中,他们从 1~6 年级各选了 3 个班,对这 18 个班的学生进行了 “未来发展趋势测验”。并将一份 “最有发展前途者” 名单(实际上是随便抽取出来的)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。
在 8 个月后,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 18 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,结果发现:被期望的学生表现出更有适应能力、更有魅力、求知欲更强、智力更活跃等倾向。
通过各种研究和试验得出结论:认为教师的期望会传递给被期望的学生并产生鼓励效应,进而产生改变。
也正是因为罗森塔尔对该效应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,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被称为“罗森塔尔效应”。
思考
回到最初的话题,为什么作者会说 ”重塑一个人行为最好的方式是鼓励”,这让我想起了非常著名两类思考模式:
- 成长型思考模式:认为学习不在于天赋,在于努力,只要努力用功,什么都能学会。
- 固定型思考模式:特别相信天赋的作用,擅长的东西就是擅长,要是不擅长怎么学都没有用。
这其实就直接和 “鼓励” 有关系,我们接下来结合 “否定” 和 “鼓励” 来具体展开说说。
看看长期对一个人进行 “否定”,又或是进行 “鼓励” 可能会发生怎么样的事情,会不会改变一个人?
否定
如果在职场中,你对一个人一直是否定、不认可,这对他是不好的。你无论做什么,那个人总是挑刺,冷嘲热讽,在公开场合批判你。
可能会带来如下结果:
- 若他是一张白纸:极有可能就会认为自己不行,认为自己怎么学都没有用,无限的进行自我否定,很难走出来。
- 若他不是白纸:明确知道自己的底线,一直否定、不认可,也会反噬你团队,又或是对你有极大的意见。
这还是明确是否白纸的场景,但更多的人不是非黑即白,也就是在灰色,处于两者之间,不少人会怀疑人生。
逐渐才发现是大家常说的职场 PUA,这在勾心斗角的某些地方很常见。
鼓励
如果我们加之鼓励,多鼓励职场中的同事,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能带来不同的结果:
- 从小培养:埋下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种子,他会主动把每一项任务都当成成长的机会,主动愿意花更长的时间钻研难题,主动选择更困难的任务。
- 成年发展:知道自己不应该被局限、固定的思维定式所控制,慢慢把 “固定型思考” 转变成 “成长型思考”,就会有较大的突破。
在职场中受到鼓励后,就会朝着这块持续不断地突破,获得自我和周遭的成就和认同感,进而更进一步的拓展,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,这就是 “鼓励” 的力量。
职场和工作
无论是哪种形式:爱鼓励、爱批评、爱否定。这世界上都大有人在,总是包罗万象,走 “二极管” 是错误的,单一的某种方式总是会带来极端。
- 若是永远只有 “鼓励”:那社会上人是千人千面的,习惯性被鼓励,没人鼓励,就动不了了。
- 若是只有 “批判”、“否定”:那就更糟糕了。一个只会骂人的 Leader,你愿意跟吗?我相信肯定不愿意。
在职场中,除了要多鼓励他人、接受他人鼓励外,我们要多和公司内、同行、同业圈的小伙伴聊聊,及时找到自己的模糊、问题、错误的点。
再针对性释出自己的解决方案,和朋友共同探索,寻找新的解决思路或方法,持续优化下去。
这样就能够有一定的突破和增长,想永远都是问题,想后做了,才是答案,才能改进。
最后
如果是你,孩子考试考得不错,作业写得好,如何表扬孩子聪明?
- A:“这题你都会做?我儿子太聪明了!”
- B:“不错啊!这次做的很好,看来你下了很大功夫!下次继续!只要你努力!什么事都能做成!”
选择 A,还是 B 呢?
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和交流,说出你的答案和我们在思考!